400电话
024-58179666
中元节这个词可能在电视剧或者是书中听到的比较频繁,在日常生活当中听到的还是比较,但是为什么我们还都知道中元节就是好我们所说的鬼节呢?在生活当中我们都是说七月十五就知道是鬼节了?不知道看沈阳墓园小编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是在说鬼节时,脱口而出的也是七月十五呢?
事实上,我们过“鬼节”并不是为了吓唬人。在这一天,许多地方将展示河灯,向祖先献祭,并纪念死者。是为了表达对已故的逝者的怀念和虔诚。中国的中元节、清明节和寒衣节在中国并称为“三大鬼节”。
“鬼节”听起来可怕,主要因为有“鬼”字。从夏朝建立奴隶制度国家开始,生产力的大力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开始改变,善恶的概念开始形成。为人们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恶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现在,人们经常说“你心里有鬼”,就是做了坏事的意思。
但是到了商朝,人们又把鬼与先人、宗庙、祭祀等等怀念祖先连接到了一起。连国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请示,每逢有事不论大小,先要祭祖。
到了周朝,人们更是将祭祀祖先升级为最主要的形式礼仪。周公制定礼仪,最主要的就是祭祀礼仪,很隆重。沈阳墓园的小编了解到统治者开始利用人民的愚昧无知,将祭祀和“鬼神”做成了统治人民的“利器”。
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给予“鬼”人物性格,开始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文学创作者,为了讽刺统治阶级又不敢直接说,只好利用“鬼”,给“鬼”赋予人物性格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从《山海经》到《搜神记》再到《聊斋志异》达到了以“鬼”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高潮。
大大小小的鬼神开始有分化,各成体系。但是“鬼神”之说,也要看历史形式。比如,在秦汉时期,神仙思想繁荣,鬼魂思想衰弱。汉武帝晚年信神仙、怕鬼魂,更是因为“巫蛊之祸”害死了许多人。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种类就开始变得繁多,比如我们经常说的“黑白无常”、“牛头马面”都是在魏晋时期走红,一直延续到现代。
到了唐朝,国家强盛,“鬼”变得更加人性化,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开始出现“人鬼相恋”的故事。
明清时期,“鬼”更是体现了人间真善美、假恶丑,让“鬼魂”之说更加完善。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缺少对鬼神的信奉,“鬼神”变得越来越少。
现在的科学也是越来越发达。大家对于鬼神之说便不那么信奉,但是还是会有一少部分人员还是信这些的,也是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中元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我们随俗就可以了,在沈阳墓园工作我们还是尊重逝者家属过来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