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电话
024-58179666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是你知道吗,不是所有民族的丧葬习俗都一样的。古时候,汉族盛行棺木土葬,因为汉族的传统文化讲究落叶归根。藏族就有多种殡葬形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塔葬以及天葬,其中天葬在藏族看来是非常崇高的葬法。每个民族因为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丧葬形式。今天沈阳墓园的小编和大家聊聊白族的丧葬形式,在白族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多种葬法。根据不同的时期曾实行过土葬、棺土葬、火葬,到了明代以后,大理一带地区的丧葬形式受汉族的影响较深。
各地白族的葬礼大体都可分为送终、入殓、守灵、出殡、安葬几个阶段。以大理为例,白族老人一般过了50岁,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子女都要事先为其准备好寿房、寿衣等送终用品,让老人活着就放心,这是儿女有孝心的表现。在老人病危时,子孙都要尽心尽力伺候在老人身旁。有的地方儿子要把弥留中的老人背靠自己抱在怀里,让老人在自己的怀里去世,称为“接气”,白族人认为,这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后机会。如果老人病逝,要乘死者身体尚未僵硬时,在其口中放入米粒、茶叶和少许碎银,表示死者在阴间仍然衣食富足。接着,为死者洗尸、理发、梳头、整容、修剪指(趾)甲、穿戴寿衣、蒙盖脸布,有的还用红布将死者从头到脚裹好。
人死后,要急速通知亲朋好友。如果死者是男子,死后即可入殓。若死者是女子或入赘男子,则需要孝子亲自到娘家报丧,请他们来做死主,之后才能选时辰入棺。入棺后要在家布置灵堂,停柩数日,供孝子、亲友凭吊。在这期间要超度亡灵,请人看坟冢(年老者一般都是早已选造好坟墓),看出殡时辰。
有人去世,亲友邻居前来问吊帮忙。分清吊和熟吊两种。清吊只需至灵堂前磕一个头即可;亲友问吊,须送一盘米、一盘蚕豆、一盒红塘、粑粑20到30个,称为熟吊。孝子身穿孝服跪在灵前,磕头还礼。对前来问吊的属于五代以内的直系亲属,死者家要给他们发孝,三代以内的发白孝,曾孙辈红孝,重孙辈黄孝。除重丧外,一般停柩不超过三天,民间俗称“三不留”。停柩期间必须守灵。孝子在灵柩旁搭几块木板,铺上稻草,晚上就睡在稻草上守灵,叫做“坐草伤悲,还父母功劳”。大理、洱源、鹤庆等地,送丧前一天晚上要举行家祭,请和尚或道士念《开咽喉经》,开通冥路,超度亡魂。
出殡当天早上,举行隆重祭祀仪式。一般要有出白、祭祀、严盖、点主等过程。出白就是出白神,主丧官在清晨带着孝子等人到大门外朝东方一拜四叩首,挂起作用类似于引魂幡的白色纸灯笼,即表示出白开祭。祭祀分一般祭祀、宰祀、堂祭等几种,有的地方还有路祭。祭祀的同时招待客人酒宴。之后,举行严盖和点主。严盖就是用四颗木制的棺材钉钉紧棺材盖。严盖主要由主丧官指挥大孝子进行。最后点主。点主就是圈点亡人的神主牌。神主牌为“且”字形的木牌。点主之前,牌上的“神主”二字“神” 字少一竖,“主”字少一点。一般由大孝子或村中德高望重的人,用毛笔蘸大孝子指头上的血补上少写的两笔。点主完毕,大孝子磕头向主丧官致谢。有的地方要唱戏(即清唱)或表演吹吹腔,内容多为悼念死者的戏文。或者唱诵用白文或用汉语记白语的“白祭文”。“白祭文”的中心内容是叙述亡者的生世和恩德,借以讥讽现实中对亡者的不良行为,寓意深刻。念诵时,语音悲痛、深沉。讲诵到死者恩德时,旁人怀念,孝男孝女悲恸大哭;念到对亡的不良行为,使人悲恨,做者羞愧,悔恨万千。出殡时,有的地方还为死者唱“开路歌”或唱“送丧调”,所唱的内容一般是怀亲忆旧,抒发儿女、亲友深情,十分感人,令人悲痛。
出殡时,鼓乐喧天。棺木在后,孝子在前,送葬的人在后,沿途鞭炮上前鸣放,丢撒纸钱,孝男孝女悲恸大哭。送葬的人一般送到辞客处或叫“谢客处”,要祭山神土地,并将除引魂幡之外的送丧物品悉数焚化,送丧队伍就此返回。长孙抬着引魂幡,一直来到家族墓地。
白族墓地很讲究风水,一般选择在宽敞干燥的阳坡上。动土挖墓坑前,用鸡蛋和鸭蛋各一安龙献土。下葬要看时辰,一般是在太阳当顶的时候放棺入坑,届时一边鸣放鞭炮,一边高喊“大发大旺”。棺材放好后盖上石板,砌石为墓,墓头上镶嵌墓碑。之后,用一只公鸡谢山神。一些地方还要念告山神土地文,念完将文稿焚化。最后,在墓前烧一捆香和冥纸,同时将引魂幡一同烧掉,孝子跪在新坟前磕头祭奠,整个安葬仪式即告结束。
前往沈阳墓地安葬死者的人回来后,先喝碗甜姜汤,然后吃饭,整个葬礼才算结束。
老人去世后,孝子孝女要守孝三年,长子要在百天内不能理发,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白族先民的“滇僰”墓葬形式,有竖穴土坑墓葬、瓮棺葬、圆坑墓葬多种。祥云大波那已有“干栏”式重型铜棺;弥渡苴力已有大量石板墓。
住在碧江的白族,死后不用棺,把死者放在一块木板上,覆以屋上的茅草,上盖土,垒成坟状;再在距死者头部两三尺的地方竖一个八九尺高的双杆栗木坊,除挂土锅和盛有祭物的两个麻布袋外,还悬挂死者生前用物,如男的挂弩箭,女的悬织布架等,以示悼念。后一年内,以石片、石块垒墓。墓头留一孔供死者灵魂出入。那马白族约在明代前实行火葬,以火焚尸,取骨入罐,再埋于家族公墓地。明后,受汉影响,渐改土葬——棺葬。大理、剑川的丧葬也有变化过程。明代以前因受佛教的影响,盛行火葬,以后则改为棺葬。男子死后一般即行装殓,女子死后则必须等候娘家人亲临。停柩在堂三天左右即行择地安葬;停柩期间,一般请道士念经,“超度”亡人。大理海东地区,人死后由族长主丧,族长根据死者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决定丧事规模的大小。出殡前一般有出帛、诵读韵律严整的白语家祭文等仪式,有的还要“祭方向”,为死者开道。
墓葬的型式很多,一般名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穷苦人只堆土为坟;而富家则竖“三碑四柱”、“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有石人、石马、石狮等。
“讲孝百,顾名思义就是指孝德百事评说。它是白族地区治丧仪式中一个重要部分。是追求逝者善终、仁者尽孝、通过亡灵进行“孝教”为主要内容 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一种古老而朴实的教育形式。“讲孝百是白族丧礼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重要内容。
丧礼开始,“孝子贤孙”纵横相跪于灵堂,德高望重的村族长老高坐于前,围观群众不计其数。此时,先由司仪官主持祭拜一番,孝子们虔诚地三跪九叩首。尔后,主事官们(村中长者自愿结合而成,酷似老年协会的组织,专为红白事服务)宣布讲孝百开始,于是鼓乐齐鸣。这咱传统的民间乐礼,使得丧礼肃穆庄重,气氛被渲染得极为悲伤。主事长老一是有条不紊地主持“讲孝百”的进程。
“讲孝百”,首先由主事长老随仪式礼乐口颂“祭文”(类似悼词)。祭文的撰拟极为认真,必须由村中德高望重者与死者的挚友共同拟就。文体处于古体文与现代文的交叉阶段,属混合型文体,目的是要方便口颂。“祭文”主要记述死者所经历过的一生,其功能在于渲染气氛,对死者“追功白过”。从而使听众了解亡者的贤德和辛劳。随后由村族长者轮番追述死者的功过与艰辛,指点评判孝子的或贤良之德行。此时的环境气氛和特殊的舆论作用,有助于孝子贤孙和周围人们严肃认真地进行冷静思索、分析。易于接受朴素的善恶观念和“仁爱”的德行,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这种生动的传统轮理教育,既教育了孝子,也教育了群众。这种仪式的习俗力量,使得人们应该那样,而不能不那样,否则的话就会“被人看不起”,产生“感到低人一等”的内疚,从而身体力行尽孝为善。于是有力地弘扬了“真善美”,遏制“假丑恶”。这是因为,在道德教育中广泛而恰当地造成和利用正确的社会舆论,倡导或斥责、赞赏或抑揄、鼓励或鞭挞这样或那样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陶冶、督促人们自觉地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陶冶和增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感。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一直都说百善孝为先,沈阳墓园的小编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把孝道摆在首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着阳光正好,趁着风景正好,带着父母去享受一下美好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