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人间    情系天堂    福山公墓    老百姓买得起的合法公墓
全军第一位“破格”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战士
发布日期:2023-12-11 浏览次数:5063次

    在庄严肃穆的深州烈士陵园,烈士赵藏库雕像醒目矗立。赵藏库,深州市北小营村人。1941年5月16日出生,1959年1月入伍,原炮兵特种部队某营2连1排发射班导弹起竖车一号手,1960年11月入党,同年底荣立三等功。1963年10月7日,赵藏库参加我国自主研发的东风导弹首次试验发射任务。由于戈壁滩生活条件艰苦,身体一直不好的赵藏库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扑在发射场,在亲手将导弹起竖成功后,由于过度劳累和病痛折磨,晕倒在导弹发射场,后经北京301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赵藏库于1963年12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22岁。被部队追认为革命烈士并荣记二等功。赵藏库的骨灰被“破格”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全军第一位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士兵烈士,后应家人要求迁葬故乡深州。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国内规格建制最高、声名最著、红色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公墓。赵藏库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骨灰被“破格”安放?赵藏库兄弟姐妹九人,排行老四,又因在男孩中排行老二,所以被称作二哥。他的父亲赵会川曾跟村人学做过小生意,见过些世面,对孩子们教诲颇多。母亲在生下小儿子仅4个月后病逝,父亲无奈,只得含泪将小弟弟送人。即便家境如此,父亲仍节衣缩食,尽力支持孩子们上学读书。赵藏库的大哥赵藏虎读到高中,被招工到石家庄工作,后来成长为企业家。

◆赵藏库

    据赵藏库的同学张书清回忆说,赵藏库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品学兼优,在小学是班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取周龙华中学后,依然是品学兼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周龙华是深州市的一个村庄,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这里是革命老区,久得燕赵慷慨悲歌的古风浸润,早在1934年,该村就成立了党支部,是抗战时期冀中传奇英雄“大眼侯”侯玉田(原名田侃荣)的故乡。周龙华中学1950年建校,曾经是华北平原第一所农村中学,也是当时深州第三中学。赵藏库进入周龙华中学之际,正是新中国蒸蒸日上人民意气风发的时代,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事迹被广为传颂。赵藏库在周龙华中学不仅在班里担任班长,入团后还兼任团支部书记,组织协调能力逐渐显露。赵藏库数理化成绩优异,在石家庄工作的大哥赵藏虎对他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比肩清华,是“工科大学之母”。于是,赵藏库默记于心,立志报考哈军工。心中有了目标,学习更加勤奋。到了初三那年,有一天赵藏库放学回家告诉父亲,他要报名参军。父亲不同意,说:“你大哥高中毕业没考大学,招工进厂是为了减轻咱家庭负担,你咋又要去当兵,你不是想上哈军工吗?我早就盼着咱家出个大学生呢!”赵藏库说:“公社在学校里开了动员会,号召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报名参军,我是班长,还是团支部书记,我得积极带头。”父亲看到儿子执意参军报国,虽然不太情愿,也只好应允。当时和赵藏库一同入伍的深县老乡,只有他去了炮兵特种部队,后来被称之为“亚洲导弹第一营”。在部队,赵藏库是发射班导弹起竖车一号手,负责导弹的起竖任务。因为个子大、力气大、饭量也大,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赵三大”。他积极上进逐渐崭露头角,入伍第二年入党,同年荣立三等功一次,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部队移防来到大西北的茫茫戈壁滩,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极为艰苦。由于国家遭受自然灾害,部队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让战友们多吃点儿,往常一顿能吃五六个馒头的赵藏库常常压缩食量,每顿饭只吃一个馒头,经常饿着肚子参加训练,长此以往,导致身体营养不良。有一次,赵藏库带队赴戈壁深处执行特殊勘察任务时,突然遭遇沙尘暴与大部队失联,身为领队的他将大部分饮水和干粮让给其他战友,直到几天后才走出戈壁。没想到这次行动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免疫力降低”。不久赵藏库腹腔患病肚子疼痛难忍,身体日渐消瘦。当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以为是劳累和饮食不当所致,当腹部疼痛难忍时,他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当时,新中国的导弹研制刚刚起步,苏联的赫鲁晓夫反目,专家、教官、技术资料等全部撤走,导致我国的导弹事业及部队建设陷入严重的困境。最令人气愤的是,一位苏军上校教官临走居然嘲笑说:“没有苏联援助,你们的导弹永远也上不了天!”为了确保新中国第一枚战略导弹成功发射,广大科研人员在茫茫戈壁滩上,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日以继夜攻坚克难。身为起竖车一号手的赵藏库没有去医院诊断和治疗,而是长期隐瞒病情,咬牙坚持,从不缺席一次训练。1963年10月7日傍晚,在茫茫西北戈壁,我国在极端保密状态下自主研制的第一枚战略导弹进入实弹发射倒计时!指挥员在地下指挥所里发出了沉着而果断的指令:“起竖导弹!”当导弹仰成45度角时突然停住,指挥员大声询问:“第一号手!怎么回事?”目光聚集处,一名年轻的战士蜡黄的脸上沁满豆大的汗珠,脊背的军装已被汗水浸湿,高大瘦削的身躯斜倚在操纵台前,双手紧紧把握着操纵杆。听到了指挥员的呼唤,赵藏库一个激灵醒过神来,紧了紧腰带用深沉而又坚定的声音回答:“第一号手在……”导弹又继续竖起,最终稳稳地矗立在基座上,像一柄刺破青天的利剑直指云霄。“点火!”巨龙喷吐着火红的烈焰,挟着苦难和欢欣向遥远的苍穹飞去。正当在场的所有人都在为发射成功而欢呼雀跃、拥抱流泪时,这名年轻的战士却倒在了发射阵地上……当战友们围上来,解开赵藏库用双手紧捂着的腹部,才意外地发现他胸下紧紧地扎着一条皮带,皮带下压着四寸长的“T”字形铁板,顶住腹部。由于长期的磨压,铁板已经磨得锃亮,衬衣上沾着血迹。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赵藏库被紧急送往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很快又转至北京解放军第301医院,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消息很快传到中南海,周恩来嘱咐301医院的医务人员要尽全力抢救。遗憾的是,再高超的医术最终还是未能挽留住这位年轻战士的生命。在北京301医院住院期间,大哥赵藏虎悉心照料、全程陪护赵藏库。也是从那时起,他在部队的一些事才逐渐为家人所知。赵藏库牺牲后,家人全都恪守秘密,从不和旁人提起,村里人只知道他家是烈属。部队根据赵藏库的表现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记二等功,经中央领导特别批示,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是全军第一位安葬在八宝山公墓的士兵烈士。赵藏库牺牲后留下一个笔记本、一支英雄牌钢笔、一个针线包和一个急救包。为了不让老父亲睹物思人,这些东西一直由大哥赵藏虎保管。如今只有他小妹妹赵秀华(大学毕业后在石家庄工作,现已退休)和在家务农的弟弟赵明月(小名胖春)、还有被迫送人的小弟弟在世。

◆赵藏库与家人合影

    2019年5月的一天,赵明月面对突然登门的二哥原部队寻访人员和《解放军报》记者,这位憨厚纯朴的老人,忍悲含泪,打开了话匣子。赵明月说:“二哥的离世对父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多年来家人在父亲面前从不提及二哥,邻里亲朋也都深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也从不提起。倒是父亲经常拿二哥说事儿,说咱家是烈士家属,绝对不能让乡亲们说出咱家半点不是来,活要抢着干,差(公粮)要带头交,是事儿要走在前头,就是穷死饿死,也不能拿生产队里一个棒粒儿(玉米粒)!可千万别给你二哥脸上抹黑。”在赵明月的儿时记忆里,二哥应征入伍后只回来过一次。那时的二哥军装在身,又经历军营的历练,更显挺拔英俊,庄重而又阳光,沉着而又内敛,一头短发,配上他那魁梧的身材和国字脸,比在家时显得干净而利索。乡亲们来家串门,都说二哥出息了,问及部队情况,二哥笑而不语,或巧妙岔开话题,只字不提部队上的事儿。二哥当兵四年,立功入党每年都是“五好战士”,这是父亲的骄傲,是一大家子的骄傲。“天底下做老人的那个受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二哥牺牲后,老父亲大病一场,一直念叨着要把二哥的骨灰迁回来,要让自己的儿子魂归故里,说是一家人就要团聚。为了达成老父亲的心愿,大哥赵藏虎与部队和八宝山革命公墓协商,把二哥的骨灰迁回家乡安葬。”在赵明月承包的责任田里,青灰色石碑上只镌刻着赵藏库的名字和深州市政府立碑时间,由于缺乏权威历史资料,没有生平简介。然而,崇敬英雄,永记英烈,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遗忘!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代创业者高同声中将所著《起舞东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初创纪实》一书中这样写道:“首次发射‘争气弹’,这支部队还付出了战士生命的代价……赵藏库为导弹部队建设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由于当时特殊的保密要求,他的事迹还无法宣传。后来,赵藏库的骨灰被特批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在原火箭军文工团创演的《砺剑征程》主题文艺晚会上,一个叫作《兵》的情景剧节目,讲述了以赵藏库为代表的第一代火箭兵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观众……2020年9月,英雄家乡的深州市人民政府,在深州烈士陵园内建成了赵藏库的汉白玉半身雕像,让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永远记住这位为“大国重器”而献身的深州英雄。

(来源:党史博采 2023第06期 作者:田欣)

1+

领军企业

辽宁墓园领导品牌

3+

三大园区

公园式公墓环境

365+

高效服务

优质、高效,用心服务

3500+

服务行业

万余次客户服务经验

400电话

024-58179666

预约专车

福山公墓扫码约车

售后服务

福山公墓售后微信


扫码预约专车